錢灃評:
只看媒體報導大家可能還一頭霧水,簡單說就是台灣借錢成本低,利息低,中國借錢利息很高,因為中國利率高,若從台灣把錢拿到中國放,什麼事都不用做就有2%的利差。
台灣許多銀行到中國開業,骨子裡想的也就是這些差異,因為台灣只剩下房地產熱,許多產業如鴻海等電子代工業需要大量資金,生意都在對岸,這才是重點。
台灣銀行業到中國賭什麼呢?~~賭人民幣升值。
台灣銀行業到中國賭什麼呢?~~賭人民幣升值。
所以~若以後中國欠台灣錢,是完全討不回來的。
資金流向人民幣 對中國曝險金額攀升
【王立德╱台北報導】兩岸經貿往來密切,雙方金融市場加速開放,使中國一躍成為我國最大債務國,創史上首例,代表我國對中國曝險金額不斷攀升。中央銀行昨發布今年第3季國銀國家風險統計,國銀對中國最終風險餘額高達510.1億美元,季增122億美元,不僅首次突破500億美元大關、創下新高紀錄,也使中國首次超越盧森堡,成為我國最大債務國。
央行官員解釋,國銀體系流向中國的錢,正式超越過去的第1名盧森堡,顯示國銀投資中國、或是流向人民幣的資金愈來愈多,兩岸經貿、金融聯繫相當密切。
與對岸金融連動大
央行金檢處副處長蘇導民解釋,兩岸經貿很多是「台灣接單、中國出口」,創造出很多「中間財」,這些中間財都被納入統計,國銀對中國最終風險餘額才會如此驚人。
另一主因是國銀積極赴中國申設分行及中資銀行來台設點,加上中國銀行台北分行擔任台灣人民幣清算行後,吸收國銀的人民幣轉存款,以最終風險進行歸戶後,被歸到國銀對中國的曝險。
銀行主管表示,國銀最終風險餘額高的國家,若遭逢戰爭、極重大天災、或毀滅性金融危機等動搖國本意外,很可能會讓國銀對其債權無法回收,是潛在投資風險。財經官員分析,中國成為國銀最大債務國利弊參半,好處是兩岸金融市場開放、業務合作關係日益緊密,但反過來說,台灣對中國曝險金額高,一旦對岸金融市場有風吹草動,台灣很難置身事外,甚至受到嚴重衝擊。
央行每季公布國銀跨國債權餘額,分為跨國債權與最終風險餘額2種計算方式,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定義,跨國國際債權依最終借款人國別,重新歸類後為「最終風險」。
舉例來說,美國的銀行在盧森堡註冊一檔海外基金,這筆金額在跨國債權餘額裡歸屬盧森堡,但最終風險是以最終借款人認列,因此會列計在美國。
跨國債權總額飆高
過去因國人喜愛投資海外基金,盧森堡、愛爾蘭等境外基金掛帳國家,均納入國銀10大債務國之列,盧森堡更長年高居國銀第1大債務國,不過因盧森堡第3季僅微增約10億美元,國人又積極改存人民幣,讓中國「超車」成為國銀最大債務國。
以國銀跨國債權總額來看,9月底總額達2354.6億美元,季增90.6億美元,創下新高紀錄,最終風險淨額也達2442.3億美元,季增167.9億美元,同創歷史新高,增幅高達7.38%。
文章來源: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