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site-verification: google1206b4cc32b62c2e.html 104line錢灃 筆記: 來去中國工作?(上)

2013-04-09

來去中國工作?(上)


2002年,公司將資深人員老江外派到中國成立工廠,對40歲的老江來說,剛好遇到中國快速發展黃金時期,而現在已經50歲的老江,有些朋友已脫離台幹生涯,但大都還留在中國打拼,有些在中國本地公司上班,有些則從事顧問工作,對這些人來說,台灣與中國兩者間,留在中國還比較值錢些。


一切都是錢


公司不是笨蛋,外派出去就希望你能立竿見影創造績效,老江也明白,這次出門就是賣腦袋,賣自己的Know how,有本事的話還能邊做邊學些新東西,等到被利用的價值耗盡,就打包回家吃自己。

外商公司也一樣,早期外商派到台灣的老外,領著高津貼,住天母豪宅,出入雙B名車配司機,時間一到就被便宜台灣人取代。

有些台灣年輕人對老江說,不願去中國是因為不喜歡被利用後遺棄的感覺。奇怪,拎杯還不知你有沒有被利用價值反倒你擔心被拋棄?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當年台灣人派到中國打天下,用高薪補貼眾所皆知,這幾年台灣優勢大幅下降,外派薪資福利已不如當年,但為何到中國工作變成一種趨勢?甚至變成錄取條件之一。

一方面,中國經濟發展吸引全球目光,而台灣本身自我約束跟目光短淺,充滿內耗失去自信耗盡了成長力量。台灣薪資不敢追上通膨,甚至倒退的奇特現象更加深台灣人往中國發展的心念。

跳躍成長


90年開始,許多大型企業對中國採取高成長計劃,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造成當時中國成長三級跳的現象,50歲的台灣人大都用過BP機(呼叫器),當時中國連室內電話都不普及,而中國在不到兩年,街上就能看到拉著長長天線說話好大聲的手機族,你問他們BP機,他反問你那是啥東西? 

被當成寶的台幹


當時派去中國的台灣人被寄予厚望,許多跨國企業把有經驗的台灣人當成寶貝看待,一來是語言、文化優勢,在中國發揮所長,並能將外資企業的管理模式儘快在中國扎根。

老江本來是母公司外派馬來西亞的台幹,而有意願到中國打天下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員工,都因為台灣人本身的文化優勢被優先採用。

老江說,在馬來西亞上班就是標準的朝九晚五,假日就去打小白球,到中國工作氣氛完全不同,每天工作到深夜,從零開始,剛上任初期下屬準備許多資料,老江感覺是對方超會拍馬屁,把自己說得像參加過太空梭發射任務一樣的了不起,後來才了解,原來這就是中國文化。

一切都是成本


一般來說,台灣人外派到中國薪資翻倍很正常,公司也必須負擔稅金、房租、機票、家屬津貼、教育補助等費用,這是外商公司的做法,有些台灣本土公司沒有補貼這樣多。
在中國,公司指派給你的司機除了交通服務功能外,通常也擔負監視的責任,表面原因說是安全,實際上是共產國家一般都會有的問題,另外公司的IT部門也負有同樣任務,你所用的e-mail、網路都是被記錄監控的。




誰是下個接班人


剛提到,一個外派員工補助多,成本之高絕非長久之計,有遠見的企業會砸重金廣招勇夫,目的當然是為了借助其技能,在最短時間作出成效,並且能把技能傳承下去。
所以外派人員除了本身要能立下汗馬功勞外,還要能開枝散葉培養下一代接班人。

早期台灣企業外派都是些技術者,很少能兼顧這項傳承的工作,此外,怕太快被取代才是問題重點。因為“留一手”是華人世界的通病,華人世界受儒家思想很深,階級上的尊卑以及下屬絕對的服從,逢迎拍馬、陽奉陰違,這類關係,通常引起不必要的猜忌、搞組織、內鬥等對工作不利的環境。

責任義務要分清楚


中國經過文化大革命洗禮,在觀念上絕對不是你我認知上的文化中國,在中國帶領員工,一定讓對方清楚工作職責,授權範圍,切忌不能有讓對方空間揣摩上意,這通常都是出事的來源。要求對方把桌子擦乾淨,台灣人通常會順便把椅子擺好,底下垃圾清乾淨,但中國人不同,桌面乾淨了椅子卻不見了,桌底下都是剛剛桌上的垃圾。

千萬別這樣就覺得中國員工不好,因為這就是他們的文化,而公司付錢給你,就是要你教好這群員工能替公司辦事。

大鍋飯的醬缸文化


在中國,跟對老闆是一門顯學,根據老江的中國員工描述,在中國一定要有一群為你效忠的屬下,外商稱為團隊,這團隊能可幫你創業績、打探消息、剷除異己、孤立非我族類,在組織中形成一個小型利益團體。時間久了,這類團體就成了內鬥組織,對外競爭力流失,有能力員工待不住。

而西方的考核制度是一項利器,可以改變這種風氣,但執行上必須遷就文化差異,才不會造成過大衝突。

美式的管理風格偏重獨立與誠信,看到這相信大家會偷笑,誠信??在中國行的通嗎?

還有,美式管理強調政策上的公正與透明,越是國際化的團隊,人員流動率越大,對事不對人的管理模式以及績效至上的政策,是台灣年輕人在國際舞台上必須面對的的職場生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