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灃評:
本文共有22項,分為上、下兩集。
來源:PTT GameHeven
1.台灣炒房
這波房價飆漲大約是從2002~2003開始。買下別人的房,然後再加價轉賣給別人。那為什麼可以賣得掉?因為新買主也是要轉賣給別人。這個遊戲就叫做:
「大家互相賣來賣去,看哪個笨蛋接到最後一棒。」
造成台灣兩高兩低的奇妙現象。
房價高
空屋率高
房租低
薪水低
炒房本來就是只能炒房價,租金是炒不起來的。租金這種東西完全跟薪水掛勾,因為台灣經濟緩慢退步,所以薪資跟房租也緩慢下跌。那因為台灣人在玩互相賣來賣去的金錢遊戲,所以房價大漲。
這個遊戲本來就不可能永遠玩下去,時間一到就會爆。只是這個遊戲可以玩很久,台灣就這樣玩了10年。只是因為大眾都是健忘的,有些人還的以為可以玩100年。
2.我已經買了房,為什麼還要繳房屋稅?如果不繳,房子就會被政府搶走。
這是什麼爛政府!
房屋要繳稅,這因為政府要強迫老百姓不准浪費土地。不管房子有住人沒住人,每年都得繳稅給政府。如果房屋空著不用,就是浪費錢。正確的說,這世界上根本沒有買房這回事,所謂的買房,還是跟政府租房。
如果今天土地房屋不抽持有稅,那你就會看見老地主手上壓著一堆土地。不蓋房不住人,圍牆圍起來。死都不賣,也拿他沒辦法。
所以每個國家都會對房屋土地抽「持有稅」,就算不賣也要抽。而且這個持有稅一定要跟房價連動,房價漲稅金就漲,房價跌稅金就跌。
例如說這樣:
買在鄉下的便宜爛地,價錢低,稅金也低。
30年後政府在旁邊蓋了捷運站,土地大漲。所以持有稅也大漲。地主繳稅繳到受不了,到最後就會乖乖認命,改建成大樓收租。一口氣又可以多塞幾千人。
絕對不會有人敢浪費土地!想浪費土地,就是要花大錢來換。
3.台灣也有抽房屋稅啊?問題在那裡?
問題在於房屋稅根本不是照實際價格抽。而是用「公告現值」。所謂公告現值就是政府自由心證,說你家多少錢就是多少錢。
當然大家都知道,台灣的公告現值「遠低於」市價。而且「沒有」跟市價連動。所以台灣房屋持有稅金全世界最低。一般「推估」每年繳的稅金是房價的0.4%。如果是實價課稅的國家,通常是抽1~2%
也因為是用公告現值,所以每次政府徵收土地的時候,永遠會有屋主肉身檔怪手,死都不賣,因為公告現值徵收根本就是超低芭樂價。
但是不用怕!因為已經修法了。2012開始政府徵收土地要用市價。從此以後台灣政府是全世界最佛心的政府。徵收你家的時候,就乖乖用1000萬去買,但是你要繳稅的時候,政府就改口你家只值400萬,用這數字下去抽就好。
台灣真是全世界最好的政府,我感動到要哭了。
4.就算稅金低又怎樣?你這麼喜歡繳稅嗎?
稅金太低,就等於鼓勵老百姓浪費土地。建商買了空地,結果拖了10年才蓋房。等於是土地浪費了10年。
老爸留給我一塊地,是在台北車站旁邊的黃金地點。然後我蓋了透天厝,結果只住我一人,建商花大錢要買,但是我死都不賣!
如果改建成大樓可以塞幾千人,但是我就是死都不賣!我每年都乖乖繳房屋稅,政府也拿我沒轍!
這一樣也是浪費土地。
公告現值這玩意沒人敢動,你敢動就一定選不上。但是在房價飆漲10年之後,開始有一些老百姓突然變聰明了,要求提高公告現值。政府高興的要死,台北從2010開始提高。未來政府會不會繼續提高,值得觀察。
5.炒客口袋深不見底,買房都是現金付清。央行緊縮房貸效果不大。
觀念錯誤
炒客手上有1000萬,炒客不會去買1000萬的房屋,而是會買5000萬的房屋。因為剩下4000萬可以跟銀行借。等到房價漲可以賺更多!
不借才是傻子,槓桿槓桿再槓桿!
央行新政策一出,貸款成數下降,自備1000只能買2500。你說有沒有效?
以前買10個人頭可以買20間房,現在10個人頭只能買10間房。你說有沒有效?
6.奢侈稅效應
實施之前,大家都在質疑,奢侈稅不一定有效。因為奢侈稅只抽15%,那我漲價16%賣掉不就結了。接手的新屋主再漲價16%賣掉。這個遊戲還是可以繼續玩下去。
結果沒想到炒客大批退場,統統收山不玩。完全出乎意料!
那剩下大批的笨蛋散戶手上還屯著空房,照理講半年賣不掉屋主也該死心降價。但是好玩的地方來了!奢侈稅不問賺錢賠錢,兩年內一律要抽。就算屋主賠售還是要繳稅。到最後每個屋主都做出一樣的選擇,就是房子先壓兩年,之後看看情況再說。
所以你會看到有行無市的爆笑局面。這個月開1000萬,下個月就自動漲價變1100萬。
「但是房屋就是賣兩年賣不掉」
7.建商蓋新成屋沒有奢侈稅的問題,那建商降價脫手不就結了
觀念錯誤
台灣人買房不是自住,而是要加價轉賣給別人。所以建商不能承認房價跌。不降價是17層地獄,但是降價就是18層地獄。就算空屋10年賣不掉,不能降就是不能降。
8.買氣極凍之後,仲介應該喊跌,仲介要的是成交量,成交價高低是其次
觀念錯誤
再跟我複誦一次
「台灣人買房不是自住,而是要加價轉賣給別人。」
如果房價跌了,你就不會買。明年房價會跌,那我明年再買不就好了。那後年又會繼續跌,我後年買更好。愈跌你愈不買。
房價漲的時候是「價量齊楊」,但是跌的時候是「價量齊跌」。等到房價下跌,成交量會變低,不會變多。所以仲介永遠只能喊漲。
9.容積率亂象
買完土地之後,房屋不可能無止境的往上蓋。因為人不可能24小時永遠躲在房屋裡。
政府會看週邊馬路夠不夠寬,附近的學校/公園/警察局/消防局夠不夠用。所以每塊土地都會有容積率的規定。
例如說這塊地100坪,建蔽率50%,容積率300%。那就代表有50坪不能蓋東西,要留院子。然後可以蓋到300坪,每一層樓有50坪,所以你家可以蓋到6樓。
當然容積率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政府發放容積率太浮濫。例如說大廈頂樓有作花園,政府就多給一點容積,建商又可以多蓋幾層。大廈一樓開放給全體市民當作廣場,政府又多給一點容積,建商又可以多蓋幾層。
亂發的結果就是居住品質超爛,明明馬路小的要死,旁邊卻有一棟20層大廈。
最好笑的是,台北市居然規定容積率可以「轉移」。例如說我在萬華有一塊地可以蓋300坪房屋,但是房屋被政府宣佈成古蹟。我家只蓋了100坪,結果政府說不准改建。那我200坪沒蓋到誰要賠我?
所以政府為了補償地主,就宣佈地主的200坪空間可以賣人。
要賣也不是問題,而是台北市規定容積可以「遠距離移轉」。
例如說萬華的容積可以轉到內湖。建商在內湖的大樓就可以多蓋200坪。
那這樣的話,我建議全台灣的容積都移轉到地價最高的信義區。信義區蓋滿1000層以上的超級高樓。然後其他地方全部都是空地,多爽!
10.都更亂象
台灣二三十年前的公寓都是5層樓以下。因為當年沒有實施容積率法律,你買多少土地就可以蓋到你爽!那為什麼建商只蓋5層,為什麼不蓋100層?因為法律規定6層開始就一定要裝電梯,而且當年台北沒這麼擠,多蓋也賣不掉。所以每家建商偷懶的只蓋5層。
二十年過去,容積率法律也實施了。事實上很多土地,容積率可以蓋超過5層的。地主提供土地,然後建商出錢改建成20層大廈。地主分一些房,建商分一些房。大家都有賺。
也因為都更因素,舊公寓瞬間變成搶手貨。全新電梯大樓賣1000萬,隔壁30年舊房子沒電梯,結果賣1100萬。原來舊房比新房貴,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但這有個問題,不是每塊地都可以蓋20層,如果不行怎麼辦?而且法律還有規定建蔽率。強迫兩棟大廈中間要留空地。到最後地主舊房有30坪,但是分到的新房只有20坪。所以很多地主不願意賣。繞了一大圈。地價高的地點變成大樓,因為地比較貴,建商願意讓步。
到最後郝龍斌喊出新政策,會適度放寬容積率,讓地主可以一坪換回一坪。加速推動都更。結果口號一喊,都更死的更快,因為每個地主都自動漲價,以前1000萬就賣,現在我要2000萬才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