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信託有顆10億金融核彈,投資者放話將與銀行血戰到底
其中,已經有四期投資人拿不到本金跟收益,已經明顯違約,其他5~6期將在2/19、3/11到期。
吉林信託10億金融炸彈:投資者稱將與建行血戰到底
http://www.nbd.com.cn 2014-02-13 20:22 來源: 21世紀網
21世紀網中誠信託的信託兌付風波未平,吉林信託兌付危機再起。
有投資者向21世紀網爆料,其購買的吉信•松花江【77】號山西福裕能源項目收益權集合信託(以下簡稱“吉信·松花江77號”)出現兌付危機。這起兌付危機,正是源於現在深陷泥沼的山西煤老闆邢利斌。
吉信·松花江77號的產品推介書顯示,信託資金用於山西聯盛能源有限公司(下稱“聯盛能源”)受讓山西福裕能源有限公司(下稱“福裕能源”)子公司投資建設的450萬噸洗煤項目、180萬噸焦化項目和20萬噸甲醇項目的收益權,託管於建設銀行山西分行。
2月7日,吉信·松花江77號(四期)逾期,焦慮的投資者把矛頭指向了山西建行。
“在購買的時候,我們享受了'一站式'服務非常的'強勢'和'有保證'。面對建行專業人員的推薦和承諾,本著對國有大銀行的信任,我們將自己的血汗錢毫無保留的交給了建設銀行。但是在融資企業兌付時點出現問題的時候,建行卻有違當時擲地有聲的承諾,沒有了'一站式'兌付的踪影。”投資者說。
投資者:建行不管就血戰到底
1月27日,多名建行高端客戶,亦是山西福裕能源項目投資者,來到建設銀行山西省分行“抗議、討說法”。他們認為,建行作為投資者的項目推薦方、資金募集方,以及聯盛的監管方,在項目出現問題時卻幾經推諉、毫不作為。
投資者表示,出於對建設銀行的完全信任,在建設銀行業務經理的無風險保證下,購買了該信託產品。購買過程中,產品推介、合同簽訂、匯款操作等一系列流程工作均在建行提供的“一站式的服務”下完成的。
據悉,山西聯盛能源有限公司是山西省建行的的AAA級客戶,是建行總行的優質客戶,基本賬戶開設在建行以及所屬支行。
“在購買的時候,我們享受了'一站式'服務非常的'強勢'和'有保證'。甚至有很多支行行長親自出面進行推薦,說此款信託計劃是經過建設銀行總行審批通過的信託計劃,企業資質優良,是建行AAA級客戶,還款完全沒有問題,是一款'無風險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在投資者發給銀監會的一封信中,投資者如此表示。
“但是在融資企業兌付時點出現問題的時候,建行卻有違當時擲地有聲的承諾,沒有了'一站式'兌付的踪影。”投資者說。
2013年,聯盛能源負債百億的消息曝出,曾7000萬嫁女的邢利斌陷入泥淖。投資者說,看到相關消息後多次和建行了解相關情況,建行均表示山西聯盛生產經營正常,現金流正常,並強調山西聯盛已做好還款資金安排,信託計劃按期兌付沒有問題。
“但是到了年底,隨著信託計劃到期,我們並沒有收到購買時候承諾的本金和收益,再次向建行諮詢,建行的態度竟然發生了180度的轉變,從此前的'服務''承諾'變成了'推諉''拖''等'”。投資者對建行前後的表現很不滿。
在給銀監會的信中,投資者寫到:建行並沒有認真履行對客戶風險監管的承諾和職責。建行內部有一套風險監測系統,用於監管高端客戶所面臨的風險。但是,從該信託產品存在較高的違約風險,並由從媒體公開報導之日起,我們多次向建行詢問和核實風險存在的可能,但建行一直給出無風險回复。這種態度和處理事情的方法實在是不能讓人理解。
“幾天前我們去找建行,山西建行的領導仍然說不管,如果最後真沒人管,我們就去建行血戰到底。”投資者激憤地表示。
聯盛“暗礁”
吉林信託在2012年4月披露的吉信·松花江77號的管理報告顯示,這一信託產品共有6期,總規模為9.727億元。其中一期規模2.449億元;二期規模1.395億元;三期規模0.894億元;四期規模為2.89億元;五期規模為1.09億元;六期規模1億元。
其中,前四期均已經到期,投資人沒能按時拿到本金及收益。第五、第六期將分別在2月19日、3月11日到期。
吉信·松花江77號的產品推介書顯示,信託資金用於山西聯盛能源有限公司(下稱“聯盛能源”)受讓山西福裕能源有限公司(下稱“福裕能源”)子公司投資建設的450萬噸洗煤項目、180萬噸焦化項目和20萬噸甲醇項目的收益權,託管於建設銀行山西分行。
去年11月29日,山西柳林縣法院已依法受理聯盛能源等12家企業的重整申請,並依法指定了管理人。聯盛集團是山西省最大的煤炭民營企業,該集團包括聯盛能源與其控股的多家投資公司及下屬的多家煤礦企業。
聯盛集團是柳林縣最大的民營企業,下轄山西聯盛能源有限公司及其控股的多家投資公司、下屬的多家煤礦企業,總產能近4000萬噸。
根據柳林縣人民法院公佈的數據顯示,目前聯盛集團財務狀況堪憂,金融負債近300億,已基本失去債務清償能力,且面臨欠繳稅款、職工養老保險金、工程款、材料設備等多項財務問題。其中,與聯盛集團有擔保關係的民營企業有10多家,所欠信貸資金規模超過200億。
21世紀網從投資者處了解到,吉林信託發給投資者的通知稱,在2月19日人民幣1億元的信託產品到期(第五期)時,聯盛集團也將無法償還投資者。
吉林信託最新公告,目前聯盛能源已根據山西省金融辦印發的《關於簽署(山西聯盛戰略重組指引)的通知》進行重組,山西聯盛、各債權人、各有關機構已在簽署過程中,但個別債權銀行尚未簽署該重組指引。
“重整不是破產,據我們了解的情況,企業資產狀況沒有問題,企業正在與投資人進行談判。”吉林信託方面表示。
另據悉,山西聯盛重組已有初步方案。
誰的責任
“我們買產品的時候,沒有接觸過信託公司,更沒有接觸過聯盛,不找建行找誰?”投資者表示。
“如果沒有虛假、過度宣傳,履行相關風控措施,銀行只是代銷機構,沒什麼責任。但此前作為通道,出於信譽考慮,銀行也會主動分擔責任。”金諾律師事務所律師、北京負責人郭衛鋒說。
“銷售方是這樣,簽了代銷協議,法律上認為要承擔的是銷售責任。如果沒有誤導,銀行也誠實地揭示了風險,是沒有責任的。”北京一位信託人士說。
“其實問題的關鍵在,裡面的利益劃分。比如5個點,吉林信託拿1個點,建行拿4個點。那種情況下信託主體責任已經發生變化了。我們一定要按照實際的、不是形式上的信託來劃分責任。”上述北京信託人士說。
“吉林信託的事,客戶是信任建行,這件事要看建行有沒有盡到盡職調查的責任。”該信託人士說。
“可以說與銀行有關係,也可以說和銀行沒有關係。有關係是因為,當時產品在發行的時候很多銀行沒有盡到代銷的責任,沒有把項目和產品說清楚,比如吉林信託這個項目,很多都理財經理是在賣的時候根本沒有問是做什麼的,直接就打款,最後才發現原來是投了一個山西的礦的項目,如果如實披露的話,可能就沒有買這個產品;另外一方面沒有關係,這個項目出現了問題,信託公司盡職調查沒有做好,和銀行沒有關係,它只是銷售。”某信託經理說。
不久前,中誠信託在大限前3天找到接盤方,30億兌付危機在最後化解,剛性兌付未能打破。
“現在是剛性兌現的過度階段,我認為肯定要打破,但現在還沒有打破。大家還在看信託公司的隱性擔保能力,然後就是責任劃分問題。”上述北京信託業人士說。
“集合信託產品出現問題,不剛性兌付就是風險管理不當,會受到懲罰,影響後續業務。信託發展初期,投資者教育不足,又要發展市場,是無奈之舉。”郭衛鋒說。
資料顯示,吉林信託前身為吉林省經濟開發公司,成立於1985年,2009年更名為吉林省信託有限責任公司。截至2012年12月31日,吉林信託註冊資本金15.96億元,吉林省財政廳持有吉林信託97.496%股份
“不過吉林信託和中誠信託不太一樣,吉林信託沒錢。吉林信託是吉林省財政廳下屬的一家信託,在全國來說只能說是一般。如果兜底,就看當地政府願不願意了。畢竟10億對當地財政來說不算什麼,然後吉林信託再向聯盛要。”某知情人士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