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site-verification: google1206b4cc32b62c2e.html 104line錢灃 筆記: 2月 2014

2014-02-27

台商22K之 半夜裡的秘密!






2014元宵節都過了,老王的秘書還是沒回來,打電話也找不到人,老王越想越毛,怕下面文章的事發生在他身上......

我跟老王說,你暫時留在台灣避一避吧!


快過年了,小林照慣例半夜巡廠房,又睏又冷實在不喜歡這樣,要不是過年到了小偷變多,也不用犧牲睡眠起來看看。可是今天看到不該看的事.........

總公司派來的財務副理,在辦公室跟東北來的女職員偷偷摸摸的,這檔事到外面去做就算了,何必槁工廠裡面呢? 小林當作沒看到咳了一聲,副理發現後跟小林四眼相望點個頭,進了宿舍。

小林轉頭看門口守衛,對方一臉的不削,小林也不知能說什麼,這邊八卦流竄很快,一來財務副理是老闆親戚,再說看到這種事對方把自己當自家人或直接幹掉滅口很難說,方圓百哩又黑又偏僻,這裡所謂的附近開車要一個多鐘頭才到。走路到下個城鎮也好幾天才走的過去,被埋了也沒人知。

為什麼台灣財務副理來中國廠支援?是因為七月時中國海關查稅,廠內財務部一位女孩直接把海關帶去資料室說,你要的資料都在這,這個廠並沒有中國內銷權,發票是跟深圳一家公司買的。

完蛋了,代誌大條,工廠馬上勒令停工,剛好老闆人在台灣不然肯定抓走,大家忙通知老闆千萬別來,來了就回不去了,小林想,一定是財務經理捅出來的麻煩,把人家睡了沒處理。

經高人指點還有老台商幫忙,花錢買通關係搞定,它媽的好險。可是半夜又看到台灣的副理也這樣亂搞,難道這是命運的安排嗎?小林越想越度爛,暗~~~狗改不了吃屎。

---------------------------------台幹的悲情線-------------------

在中國管理都是以華治華,找幾個中國人當組長發號施令,用中國人當工頭,不這樣做你會累死,不僅文化不同,習慣不同,加上工人超會偷東西,工廠內無所不偷,小從螺絲、電線,紙箱,趁台幹不注意就往窗外丟,牆外還有人接,要不就下班後撿,甚至廠內的車油箱內汽油也被偷去賣,賣幾塊錢也爽。


貴重物品如錫條、IC、電子料倉庫門要上三道鎖分三人保管,門禁更不用講,下班要搜身,門口守衛手持金屬探測器先掃一下,出了工廠大門前有個跟機場安檢一樣大的安檢門,搞的跟FBI總部一樣,蒼蠅插翅也難飛。

小林工廠附近是有名的龍華,富士山健康廠就在這,早上起床後全員操場集合,幹部掛值星帶領隊繞廠區跑步,跑完才能吃早餐,小林聽說後忍不住笑了,連軍隊這套都搬過來用了,真是台灣經驗啊。

小林剛來中國時,前輩警告千萬不能跟中國人走太近,打屁打招呼都行就是不能認真搏感情,同桌吃飯更是萬萬不可,你今天跟哪位阿六吃飯,隔天他像小馬哥一樣走路有風,氣勢也不同,所以台幹吃飯都集中到另一區。

台灣人在中國習慣看台灣電視,有小耳朵衛星服務,台幹到外面吃飯大都固定幾家,一來吃過衛生沒問題,二來是人身安全問題,台灣有妻小不得不慎。

前輩告訴小林幾年前發生的事,有個台幹忍不住寂寞,周六下班後自己一人跑去酒店叫了個"快餐",犯第一個錯,選來選去後勉強挑了四川妹,犯第二個錯。

第一錯是當時正好在嚴打掃黃妹不多選擇少,台幹不會在這節骨眼外出,第二錯就是四川妹的兇悍不是一般人應付得來,加上這位台灣呆子被中國皮條客慫恿買"雙飛",台灣呆子不知道第二位店家指定不能自己選的規矩,嫌二號妹子不優要退貨,與圍事起衝突打起來,大廳都砸爛了。

嚴打時期可不得了,台灣呆子趁亂打電話回廠討救兵,還好酒店幕後老闆是台灣人,廠長請托有份量的老台商出面談判,拿錢放人。

事後這邊管理就跟監獄沒兩樣,台幹外出事先報備,晚上12點前回廠不可在外過夜。大家恨死台灣呆子。

在台灣的同事希望老闆最好在中國,在中國的台幹希望老闆留在台灣,老闆面對越來越低的毛利這兩年沒好臉色。

老闆天天看員工發呆心裏直發慌,這些中國工人,沒工作就鬧事偷東西破壞公物,然後走人。

小林暗暗笑著,中國不是老闆們的天堂嗎? 中國工人就是打工仔,跟遊牧民族一樣哪邊有工作往哪邊去,台灣那套共體時堅、責任制完全沒人鳥你。

此外工廠機乎沒假期,以前還不給加班費,現在中國政府管的嚴,六日要給錢而且要給三倍,你不給被投訴就查稅,台商都乖乖的。

從台灣派來的台幹沒加班費就算了,在海外也給你搞責任制,小林覺得他比中國工人更沒有明天。

台幹的娛樂大都看電視,一群人放假搭車去鎮上晃晃,洗洗腳,買買DVD,下午4點多趕回工廠吃晚飯,有些台幹宿舍裡整套7.1環繞音響、PS3、投影機、卡啦OK,器材齊全的比飯店更好。

現在台幹薪資沒以前好,老闆覺得台灣薪水太高,就算中國政府不斷調高基本工資,台灣老闆還是覺得大陸才有希望,東南亞語言不通,越亮國政局不穩,印泥國不能吃豬肉........談接班太痛苦,如果中國不能作,就收起來退休了唄。

小林想,回台灣的路,越來越盲目........

延伸閱讀:台商22K之 有錢人的秘密!





降不下的房價,不願面對的真相





讀後感想


前天看到這篇文章網友罵死了,說這應該是業配廣告炒房文,因為作者是房仲業的人。

我必須告訴你,文章中有80%是真實的,但跟他的身份一點關係都沒有。

台灣買房價格要問誰才對?

不是政府的實價登錄,也不是街坊鄰居,是房仲業者。
你肯定說我騙人,房仲不就是抬高房價幫兇嗎?其實這是誤會,房仲要的是成交量,屋主出高價賣不掉拿不到佣金對房仲一點好處都沒有,雖然賣價高佣金高,但成交時間過長對房仲一樣是折磨。

PS:
台灣的實價登錄只做半套,有時間誤差,例如預售屋要交屋後才登記,那已經是兩年後了,更別提政府不是一對一登記,是每五到十戶加總平均後的房價,你根本分不出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實價。

要買到低於市價的迷思

能找到喜歡又負擔的起的房子,非常恭喜你,買房靠緣分,找的是一份安定感。相對的,買房一直在考慮將來增值條件,想買到低於市價,就跟投資客是一樣的。

用投資客心態買房沒啥不對,未來換房賣高價是好事,一般人認為投資客買房是房價殺手,這也是誤解,只要有賺頭,投資客怕買不到反而是加價買進,因為好的物件僅此一件買不到就沒有了。

連投資客也買不到低於市價的好房子,一般人又如何辦到?市面上一堆教人買"便宜房子"的書,請問~若你是屋主,除非你缺錢急用,不然你賣給出最低價的人嗎?便宜兩個字本身就有誤會。

別急著罵投資客

投資客買房進貨也是跟自住戶買,或是向建商買,我還沒見過自建自賣投資客(那成了建商),開價高低主導權不在投資客,自住、建商抬高價格,投資客也受不了。

投資客只在乎能不能買到有漲價潛力的物件

所謂的炒作,一定是有漲價條件才炒的起來,市中心、捷運、商圈、市集、學校.....這些地方滿足某些族群需求,為什麼臺北房價那麼高那麼硬,因為他是首都,全世界首都房價都殿堂級的高,會不會跌,一定會,不過首都跌房價肯定是出了問題,你敢買嗎?

我去香港考察時習慣住在尖沙嘴的重慶大廈,主要是便宜又方便,走出去不到5分鐘就是著名的紅堪體育館,多年前這棟大樓是香港政府頭痛的治安死角,樓下很多印度阿三、黑人、罪犯....穿梭在各樓層,犯罪率很高,整頓後變成香港著名地標。

97年香港被中國收回時,很多人拋售重慶大廈內房子,就有個人撿人家不要的買進120間,現在他變成超級包租公,危機入市要有膽,2003臺北SARS房價有多慘,你敢不敢買?

2003臺北SARS房價低點後續各區漲幅

信義區漲幅211.89%居冠, 2011年每坪70.8萬元;大同區漲幅181.44%居次, 2011年47萬元;內湖區漲幅181.22%第三, 2011年50.9萬元。4/5/6名由中山、南港, 大安區包辦,漲幅都在1.7倍附近,萬華區漲幅近1.6倍,松山區漲1.4倍,中正區漲1.3倍,文山區漲1.2倍,士林區漲1.1倍,北投區漲98%。這是2011年資料,2013漲更高。

選舉又要到了,政府敢不敢動房價?

臺北人自有住宅率高達80%,房子早就不是居住用,是拿來買賣的商品,買的跟賣都是房地產的賭徒,賭徒要贏錢就要上賭桌。房價的漲跌不是那些專家、學者、教授能左右的,是那些買賣的賭徒們決定的。

97後香港房價翻了多少倍讓香港人恨死了,非常討厭老共,但又喜歡中國人,因為中國人高價買房,加上中國人成群結隊到香港消費拉高店租讓房價、租金井噴上天堂。





最近台灣國民黨政府打算降低中國投資客來台買房限制,你說~政府有打房的意思嗎?

如果一樣東西註定一直漲,現在買不就是在低檔?

買房後請不要在理房價,除非你也是投資房地產的賭客,否則房價高低從此與你無關。

巴菲特:你可以從我的房地產投資學到什麼?(下)




原文出處:Buffett's annual letter: What you can learn from my real estate investments
翻譯出處:USA STOCK
上集連結:巴菲特:你可以從我的房地產投資學到什麼?(上)


我的兩次房地產買進分別是在1986年和1993年,他們的下一個年度是1987年(註:黑色星期一)和1994年(註:墨西哥金融危機),但是現在回頭去看,當時的經濟、利率或股市的表現對於判斷這兩個投資是否會成功卻一點都不重要。我已經不記得當時的報紙頭條或專家們到底說過了什麼,不過管他評論怎麼說,玉米還是會繼續在內布拉斯加州成長,而學生也會繼續湧入紐約大學。



我這兩筆小投資和股市投資有一個主要的差異:股票能提供你每一分鐘的評估價格,而我還沒看到過我的農場或是紐約房地產的報價。


對股票的投資人來說,他們持股的估值能置身於大幅波動,應該是一個巨大的優勢。對某些投資人來說的確如此。畢竟,如果我的農場旁邊住著另一個喜怒無常的農場主人,他每天對著我大喊報價,不是要我把農場賣給他,不然就是想把他的農場賣給我,而價格的高低取決於他的心理狀態,短時間內的上下起伏相當劇烈。在這種情況下,我要怎麼從他荒誕的行為中獲利呢?如果他今天報了一個低得不可思議的價格,而我還有一點閒錢,或許我會買下他的農場。如果他喊出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價,我也可以把我的農場賣給他,或是繼續經營農場不理他。

可是對於股票投資人來說,總是常常讓其他投資人任性而不理性的行為所影響,結果他們自己也跟著做出不理性的舉動。因為總有著許多關於市場、經濟、利率及股價變化的評論和分析,有些投資人認為聽專家怎麼說是很重要的,甚至更糟的是,竟然考慮要遵循這些專家的評論而去採取行動。

這些人,當他們擁有一座農場或是公寓的時候,他們可以安穩的坐著數十年,但是當他們接觸到股票報價,而且還伴隨著評論員的時候,好像就被灌輸了這樣的訊息:「不要只是坐在那裡,做點什麼事情吧!」對這些投資人來說,股市的流動性從一個好處變成了一個詛咒。

相較於一個不穩定又大嘴巴的鄰居對我房地產投資的傷害,一次閃電崩盤或是幾次股市的大幅波動其實並不會對投資人造成什麼影響。事實上,如果他能夠在價格遠低於價值的時候準備好現金,一個上下起伏的市場對於真正的投資人是有幫助的。恐懼的氣氛是你投資的好朋友,而樂觀的世界卻是你投資的敵人。(A climate of fear is your friend when investing; a euphoric world is your enemy.)

在2008下半年,當市場進入極度的金融恐慌時,即使一個嚴重的經濟衰退顯然正在醞釀著,我也從來沒有打算過要賣掉我在紐約的房地產。如果我100%完全持有一個有著良好長期前景的穩固企業,對我來說,把這樣的企業賣掉才是愚蠢的。有沒有發現,為什麼我過去總是賣掉一些我自己持股比例不高的好企業?的確,他們之中任何一家公司可能終究會讓人失望,但是整體來說他們的表現相當好。有任何人真的相信地球打算吞掉美國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生產性資產以及無窮盡的人類創造力?

當查理.蒙格和我買股票的時候,或許我們只是買進一家公司的一小部份,但是我們的分析方式跟買進整家公司其實非常相似。首先,我們會先判斷我們是不是能夠理智地估計未來五年或更久的盈餘範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根據我們對這家公司未來盈餘估計的範圍底部,計算出一個合理價格,只要有人用這個價格賣股票,我們就會去買。然而,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去估計未來的盈餘,而這其實很常見,那我們就會繼續去找其他的標的。過去54年,我們都在一起工作,我們從來都不會因為大環境、政治因素或其他人的觀點而放棄一個吸引人的買進機會。事實上,這些因素從來就不曾在我們做決定的時候出現。

最重要的是,我們瞭解自己能力圈的大小,並且好好的待在這個圈子裡面。即使如此,不管是在投資股票或是併購企業上,我們還是會犯一些錯誤。還好的是這些錯誤不會變成災難。那麼,什麼才會造成災難呢?舉例來說,當一個長期上漲的市場,誘導了投資人根據過去的價格趨勢而想要參與市場,往往就是災難的開始。





當然,大多數的投資人在他們的生活中不會把研究一家公司的展望當成優先事項。如果夠明智的話,他們會發現他們根本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去預測特定公司未來的盈餘表現。

不過我有些好消息可以給這些非專業人士:一般投資人其實並不需要這個技能。總體而言,美國的企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直都表現得很好,而未來也將會繼續維持好表現。(雖然,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未來還是會有無法預測的起起落落。)在20世紀,道瓊工業指數從66點漲到了11,497點,配發的股息不斷增長。21世紀也將會持續,而且幾乎確定會有紮實的表現。對於非專業投資人來說,目標不應該放在挑選出贏家公司來,因為這並不是他們或他們的"幫手"能夠辦得到的事情。非專業投資人應該要持有涵蓋面很廣的一群公司,而一檔低成本的S&P 500指數基金就可以達成這個目標。

解決了非專業投資人應該投資「什麼標的」,「什麼時候」投資也很重要。對於膽小或初學的投資者來說,最危險的就是在極度熱絡的時候進入市場,而在帳面損失發生的時候,對投資的信心也因此而幻滅了。(請記得Barton Biggs所說過的:「牛市就像是性愛,在剛要結束之前總是感覺最好的時候。」)一個投資人避免投資時機錯誤的解藥,就是長期逐步累積持股,即使利空消息不斷,股票也從高點下跌了少,也千萬別賣掉!遵循這些規則,即使是對投資一無所知的投資人,只要同時分散持股並且努力讓自己的投資成本維持在最低,幾乎可以確定能拿到滿意的結果。事實上,一個樸實的投資人,如果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缺點,就很有可能獲得更好的投資績效,尤其是比起那些知識上很專業但是卻被一個小小的缺點蒙蔽的投資人。

如果投資人瘋狂的買、賣農地給彼此,那麼不管是農地的產量或是作物的價格都不會增加。這種炒作行為唯一的結果將是整體農場擁有者族群所實現的總盈餘將會下降,因為這些交易將會帶來鉅額的交易成本,而且大家在轉手的時候都會花成本尋求建議。

然而,無論是散戶或機構投資人,通常都會被那些藉由提供建議或影響交易而獲利的人,不斷催促著當一個積極的交易者。所以在投資上所產生的摩擦成本相當巨大,而所有投資人的利益卻反而被剝奪了。忽略市場上那些喋喋不休的聲音吧!盡量將你的交易成本維持在最低的狀態,把投資股票當成你是在投資農場一般。

在這裡,我要補充一點,我的錢就像是我所說的那樣投資,我在這裡所給的建議基本上跟我已經預立的遺囑是一樣的。我的現金遺產將會贈與給一個以我老婆為受益人的信託基金(我必須使用現金作為個人遺產,因為所有我的波克夏股票將會在結算我個人財產後的十年內全部轉移給某些慈善機構)。我對這個信託基金的建議已經簡單到不能再更簡單了:10%配置在短期政府債券,90%配置在非常低成本的S&P 500指數基金(我建議Vanguard的VFINX。註:同一檔基金也同時有發行ETF股份的形式,代號為VOO。)。我相信這個信託基金的長期績效將會非常傑出,甚至會比那些聘請了高薪經理人的養老基金、機構或散戶投資人表現得更好。

現在,讓我們再回到葛拉漢。我這篇投資的文章所進行的討論,其實大多數想法都是從他的書《The Intelligent Investor》所學到的,我在1949年買了這本書,從此改變了我整個金融生涯。

在讀過這本書之前,我曾經在投資領域四處遊蕩,學習一切關於投資被寫下來的事情,很多我所讀到的東西都讓我著迷,例如我曾經試著用我的手畫出線圖,並且使用市場徵兆來預測股市的走勢。我坐在券商的辦公室,看著磁帶不斷捲動著,聽著評論員的解盤。這些都很有趣,但是我並沒有任何收穫。

相反地,葛拉漢卻用相當優雅而容易瞭解的散文,有邏輯的解釋了投資的想法(而且沒有希臘字母或複雜的公式)。對我來說,最關鍵的章節是在新版的第八章和第二十章,這些內容直到今天仍然引導著我去做投資的決策。

關於這本書有一些有趣的花絮。新版本放進了一段後記,描述一段葛拉漢罕為人知的幸運投資經過。葛拉漢在1948年買下了這個標的,當時他正在寫這本書的第一版,這家神秘的公司就是Geico。如果葛拉漢沒有認知到Geico這家新公司的特質,我自己以及波克夏的未來都將會完全的不同了。

這本書1949年的版本還推薦了一支鐵路股,最後以17美元賣出,每股賺了10美元(葛拉漢其中一個讓我非常敬佩的地方在於他敢用當時的例子,就算他跌跤了也不怕別人嘲笑)。某個程度上,這支股票之所以被低估,是因為當時的會計規則所導致的,當時分支機構要保留盈餘,所以從申報盈餘中被排除了。

被推薦的股票是Northern Pacific,它最重要的子公司是芝加哥的Burlington & Quincy。這些鐵路現在全都變成了BNSF的重要組成,在併購之後也都被波克夏所持有。當我讀到這本書的時候,Northern Pacific的市值大約是四千萬美元,而現在它的繼任者(當然,也增加了很多資產)每四天就能賺到這麼多錢。

我其實不太記得我買第一本《The Intelligent Investor》的時候到底付了多少錢,不過不管這本書多貴,都證明了葛拉漢所說的名言的確是正確的:「價格是你所付出的,價值是你所得到的。」(Price is what you pay; value is what you get.)在我過去所有的投資中,買了葛拉漢的書無疑是最好的投資(除了我的兩章節婚證書以外)。




2014-02-26

巴菲特:你可以從我的房地產投資學到什麼?(上)




Buffett's


葛拉漢:「如果你做得像是在經營企業,那就是最有智慧的投資了。」



引用葛拉漢的話來當做這篇文章的開頭很適合,因為我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有關投資的事情。我將會談到更多關於葛拉漢的事情,我也會很快談到關於投資普通股的事情,不過請先讓我告訴你兩個跟股票無關的投資小故事,雖然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而這兩次投資對我的財富並沒有造成太大的改變,不過仍然是相當難能可貴的經驗。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美國中部的內布拉斯加州,從1973年到1981年,美國中西部地區經歷了一次農產品價格的大爆發,造成的原因是來自於多數人相信失控通膨就要來了,而小型農村銀行的放款政策更推了一把。後來泡沫破了,造成農產品價格下跌甚至超過50%,不但造成了農民負債累累,連借錢給農民的銀行也損失慘重。當時,愛荷華州和內布拉斯加州所倒閉的銀行數量,是離我們最近的這次大蕭條五倍之多。

到了1986年,我從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那邊買了一座400英畝的農場,位置在奧馬哈北方50英哩的地方。我付了28萬美元,甚至比倒閉的銀行在前幾年借給那座農場的錢還要少。我對於經營一座農場毫無所知,但是我有一個很喜歡在農場工作的兒子,我從他身上學到了這座農場的玉米和黃豆的產量有多少,以及營運支出大概多少。根據這些資料,我算出這座農場的報酬大概有10%,而且我認為這座農場的生產力將會增加,作物的價格也會上漲。後來兩個預測都應驗了。

我並不需要什麼特殊的知識或情報才能下結論,這筆投資沒有缺點,而且有可能會獲得高額報酬。的確,偶而會遇到作物欠收,而價格有時候也會讓人失望,但是那又怎樣呢?只要在大多數的年份都有不錯的收穫就好了,我根本不會有什麼要賣掉這個農場的壓力。28年後的今天,農場的盈餘已經是原來的三倍,而農場本身的價格更是我當初買進價格的五倍之多。我仍然對經營農場一翹不通,而最近我去拜訪了這個農場,這也才第二次而已。

1993年,我做了另外一筆小投資。Larry Silverstein是我當所羅門這家公司CEO時的房東,他告訴我在紐約大學旁邊的一家零售不動產公司叫做Resolution Trust Corp.(RTC)正在出售。同樣的,又是一個泡沫破了,這回影響到的是商業不動產,而RTC這家公司的主要工作就是要處理那些倒閉的儲蓄機構所持有的資產,他們過度樂觀的借貸行為助長了愚蠢的泡沫形成。

這次,分析還是一樣簡單,就像之前那個農場的案子,RTC沒有槓桿的現金流收益大約有10%,但是因為RTC所持有的物件過去沒有好好經營,所以在幾個閒置的店面出租之後,收入應該會增加。而更重要的是,最大的一個承租者,租下了20%左右的空間,每英呎卻只付了5美元的租金,其他承租者的平均租金卻是70美元,在九年後這個租約到期時,租金的調漲將會帶來相當大的盈餘成長。除此以外,這個案子的地點也好得沒話說:紐約大學絕對不會搬走。

在買進的時候,我組成了一個小團隊,包括Larry和我的朋友Fred Rose。Fred是一個經驗豐富而且一流的房地產投資人,跟他的家族一起經營持有的物件。隨著舊的租約到期,這個投資的盈餘成長為原來的三倍,每年所收到的租金已經超過一開始投資本金的35%以上。更棒的是,我們當初的抵押貸款在1996年和1999年分別進行了再融資,而這些操作額外帶來了一些特別的收益,加起來已經超過我們當初投入資金的150%,而我甚至還沒看過這個物件。

來自於農場以及紐約大學房地產的收入,在未來的數十年很有可能會繼續增加,雖然漲幅不會很劇烈,但是這兩項投資將會是相當讓人滿意的,而且不只有我,我的小孩以及我的孫子都可以繼續受益。

我說這些故事,主要是為了描述一些投資的基本原則:

1. 你不需要為了獲得令人滿意的投資報酬而成為一個專家。但是如果你不是專家,你必須要認知到你的極限,然後遵循一套合理且運作良好的規則。讓一切盡可能保持簡單,不要只想揮大棒。如果有人像你保證可以快速賺大錢,你要更快的回他一句:不!

2. 如果你正在考慮買進一項資產,請專注在未來的生產力。如果你實在搞不清楚怎麼大略估計那個資產未來的盈餘,就忘掉它然後繼續前進吧!沒有人能夠評估每一項投資的可能性,無所不知其實沒什麼必要,你只需要了解你必須承擔的那些行動。

3. 如果你打算購買一個資產,卻只專注在預期的價格變化,你就是在投機。投機沒什麼不好。然而,我知道我沒有辦法成功投機,而且我懷疑那些宣稱可以持續成功投機的人。在丟銅板的遊戲中,有一半的人會贏下第一把,但是如果繼續玩下去的話,就沒有人能夠期望從這個遊戲中獲利。真正的事實是,一個資產在最近這段時間的好表現,從來就不會是買進它的好理由。

4. 在我的兩個小投資裡面,我所想的只有這些物件可能會生產出什麼,而一點都不在乎他們每天的價格變化。球賽裡面,只有專注在球場的球員能夠贏得比賽,而不是那些只把眼睛黏在計分版上的人。如果你能夠不看盤享受週六與週日,那麼試試看在其他五天也這樣做。

5. 自己想出對於總體經濟的宏觀看法,或是參考市場上的宏觀預測,其實都是浪費時間。真的,這是一個危險的舉動,因為很有可能模糊了你對真正重要事實的看法。(當我聽到電視裡面的評論員口若懸河地說著市場將會怎麼走,我總是想起了Mickey Mantle的評論:「除非你上過節目,不然你不知道這有多容易。」)

原文來源:

Buffett's annual letter: What you can learn from my real estate investments

翻譯文章來源:USA STOCK




2014-02-25

地產大亨 川普祕訣大公開










今天還是一樣,我從記憶中整理幾點隨意寫寫,大家隨性看看......


投資客怎麼算成本

你看上一間裝潢過的中古屋,90%可能是投資客的,投資客買進後,若需要修繕,譬如廁所漏水,電線管路過於老舊,牆壁漆面剝落......,好的投資客會進行“必要”修補。

裝修後中古屋如何算售價?
EX:買進500萬裝修花80萬,賣價多少才有利潤? 根據經驗公式 (500*1.1)+(80*2)=710萬

PS:必要的修補跟黑心裝潢不一樣,市面上有幾本破解黑心裝潢的書可以參考(EX:黑心投資客炒房告白:搞懂中古屋坑錢陷阱的17堂課)


房地產跌價順序

跌價順序=預售屋>透天厝>中古大樓
預售屋是關鍵,建商對成本很敏感掌握定價優勢,一定會反應在預售屋報價上,漲價一定是預售屋先漲,隔兩年後換中古大樓漲,再隔兩年後換公寓漲。

一樓價格怎麼估賣價

若是當住家就是買進價格乘上1.3,若是做武市(例如:事務所、辦公室...不需要臨馬路只跟固定客戶接觸的)買進價格乘上1.7,做文市(例如7-11)依行情抓賣價,因為文市比較複雜價格帶很寬。

馬路大小對房價的影響

屋前有4.2米道路是3米寬的1.1倍價值,4.5米是1.3倍,3米是最低基本的,屋前馬路低於3米以下車輛無法進出,價值大打折扣。PS:不要因為便宜就買了不實用的房子。

大樓車位

大樓越舊,車位價格就越高,因為舊大樓車位非常稀少。

賣屋心法:

注意,賣房子不需要討好所有人,你只需要一個會跟你買的人。

買方要會漲的感覺,感動!看後勢,有佔便宜的FU。
*話術:今天就剩這間,要不要今天決定,下星期要漲價了。
談判就要懂得讓價,如何交換條件,給買方有贏的感覺,就會成交。

講價是徒弟,收錢是師傅。
 一定要有熱情、要專業、令人眼睛一亮,令人覺得非向你買不可。

延伸閱讀:台灣房價震盪史
           炒房風氣旺是誰對不起誰?



2014-02-24

台灣房價震盪史





台灣房價漲就全面漲,跌就全面跌,但漲跟跌有先後次序,幅度也不同。


1990年2月28日當時央行總裁謝森中有六點指示,其中有高爾夫球場不得再申請,在來是銀行利息從隔年3月一日起,年息從6%調升到13%。

各位,年息13%有多可怕,當時股票從12688點跌到2000多點,根本就是崩盤,現在房貸利息最高都不到3%,相比之下有多恐怖大家一定忘了。

這個年息調升像921大地震,震垮了當時房價,臺北從1990年~1992年房價開平盤,1992年跌到2002年,一年平均跌3%。

台中從1993年跌到2010年,一年跌3%。
高雄從1995年跌到2008年高捷通車為止,一年也是3%。

臺北漲幅從2003年sars算起,從市中心開始每6個月往外圈延伸,
第一圈信義大安,第二圈永和、新店、景美、內湖、南港,第三圈中和、板橋、新莊、瀘州、汐止。第四圈土城、安坑、泰山、五股。每一圈個有精華與落後區,時間差也是半年。

目前上述地區都已經漲約3倍。

若以2002年為最低點算起,現在三倍漲幅可能是『合理』價。買方是買的是他能承受價,受不了就往外跑,所以每半年往外延伸一圈,經過10年,全臺北內外圈都上漲了,無論有無重大工程建設。


所以在臺北現在大家已經找不到低壓區,因為高壓房價已經蔓延全臺北,臺北淪陷後接著換中南部被攻陷。理論上中南部無論有無重大工程誘因影響,房價也會上漲。



2014-02-22

炒房風氣旺是誰對不起誰?




he wolf

台灣炒房這波風氣從2002開始,買下別人的房在加價轉賣給別人,很意外的竟然賣得掉,因為接手的人也是加價後賣出,一群人互相賣來賣去,看看哪個笨蛋接最後一棒。


台灣目前房地產現況:
*房價高*空屋率高*房租低*薪水低


房價高租金低跟誰有關?
房租跟薪水是一掛的,像水跟魚一樣分不開,台灣內需市場萎縮經濟成長緩慢,房租市場當然也不會多好看,相反的,房價因為加價轉手的遊戲太旺盛,像沖天炮一樣抓都抓不住。

炒房遊戲能成功的原因?

1.利息低
2.房屋稅低(持有成本低)

案例:




買鄉下爛泥地,價格地、稅金低


30年後政府蓋了捷運站,土地飆漲。持有稅也跟著大漲,地主最後受不了,把地改建大樓收租,一轉眼幾千人塞進來,地主半夜也會笑。

公告現值的秘密

台灣的房屋稅不是依照實際房價抽稅,而是用『公告現值』計算。

公告現值中的價格依據是什麼?

沒有~完全沒依據,隨政府高興,政府說你家值多少就是多少。

公告現值通常低於市價

這已經變成一般常識了,而且公告現值『沒有』跟市價有連動關係。所以在台灣持有房子的成本非常低,每年繳的稅金大約是房價的0.4%,國外按實價課稅計算大約是1~2%。

雖然稅很便宜但也是有缺點,每次政府徵收土地就會看見屋主擋怪手的驚悚畫面,因為公告地價便宜到爆,屋主當然死都不肯賣。

2012台灣政府已經修法,徵收土地採用市價,這樣會有什麼不同?如果你家市價值1000萬,政府徵收你家土地用的是市價1000萬當稅基買進。

台灣房屋持有稅金全世界最低。一般「推估」每年繳的稅金是房價的0.4%。如果是實價課稅的國家,通常是抽1~2%。

如果是1000萬的房子,徵收你家的時候,用1000萬去買,但是你要繳稅的時候,政府就改口你家只值400萬,用這數字下去抽就好。

詳細稅率計算可參考聯結。
http://www.land.moi.gov.tw/filelink/745c-1.htm

政府很佛心來著嗎? 除非你很喜歡繳稅!


低稅金就是持有成本低,成本低利於資本家大量買進土地,建商買地養地,拖拖拉拉十年後蓋房,所以信義區才會出現億萬農地。


低成本持有也是加深台灣人一定要買房的信念,有房才有保障,至於保障什麼?~就是未來可以用更高價格賣出。


炒房客用現金炒房所以抓不到?

這觀念是錯誤的,投資客手上的錢會做最大槓桿操作,1000萬現金他不會買1000萬房,他會向銀行借4000萬去買5000萬房。因為獲利大於利息,持有成本低投資客有機會等房價上漲出售賺價差。

實價課稅可怕嗎?

很多人對實價課稅有誤解,以為市價1000萬房子政府用1000萬為基礎課稅,實際上不是這樣的。

你買進1000萬房後1100萬賣掉,賺100萬,台灣的實價課稅是『有所得或移轉 才實價課稅』,而且是『房地分離課稅』、『公告地價加房屋評定現值之總和』。

PS:房地合一預計在2016年實施

因為是房、地分開計算,獲利部分政府用你的房屋價值當稅基算,在扣掉仲介/代書/利息、買方1%、賣方3%,若你房子當時裝修費有開發票還可以抵扣,這樣加一加可能是負值,你一毛錢稅都不用繳。

PS:這是我的認知,若有錯誤請大家指正。注意,一年不要買賣超過3間房子,第三間也算,不然政府會認定你是職業的多扣營業稅。

贈與稅的迷思

有些“資產階級人士”熟悉法規操作,做到一毛(稅金)都不用繳;比如一億房地產,貸款五千萬後再移轉,此時受贈者帳面是揹債五千萬,扣掉受贈的不動產稅基兩千萬,最後還等於負債三千萬,這下完全不用繳贈與稅。

PS:有所得記得繳稅,這是優良國民應盡的義務。


奢侈稅效應

不止投資客對奢侈稅感冒,有些自住戶也是,因政府說不管賺賠只要是兩年內賣掉一律抽稅,於是自住戶乾脆壓住房子等2年在說。

投資客到處找不到房子進貨也不玩了。可是大家依然在媒體喊漲房價,這星期開價1000萬下星期開1100萬,就是沒有成交量,因為大家只是喊爽的。

跌價你敢買嗎?

房地產跌價有很多原因,景氣差、利率漲、政治不安定.....等都可能影響房價。房價跌大家就會觀望,等看看會不會更低,人性就是如此,跌越多跌越快越不敢買。

炒房到底是誰的問題?

當然是大家啊!!!你希望你家跌價嗎?你希望買屋後房價又更低嗎?自住戶若不把房價漲跌考慮在內,純粹關心房子自己喜不喜歡,炒房的事立刻與你無關。

在媒體上喊跌的人多,因為容易被接受收視率高,事實上,賣方心態喊漲的人更多,坊間一堆教人如何低買高賣的書,其實是培養更多投資心態的自住戶。

「台灣人買房不是自住,而是要加價轉賣給別人。」



台灣大多數人希望房價漲,只是這些人不會講也不會出現在媒體上。








2014-02-21

國家對不起誰.......








最近有篇部落客柏克希爾哈薩維發表《年輕人,國家沒有對不起你,是你對不起你自己一文,在網路上讓大家看得脾氣都滾起來。
剛好作者與錢灃有一面之緣,作者林先生這類文章寫過不少,唯獨這篇被大家砲轟公幹最猛烈,可能的原因是講到大家深刻的體驗引起共鳴,不過依我對作者的了解,他現在可能躲在棉被裡偷笑吧!
會這麼說是有所本的,對生活在另一種“境界”的人來說,尖酸刻薄的語言是種低層次的無病呻吟。

這個國家有沒有對不起年輕人,有的,國家放任商人任意剝削年輕人,但甘願被剝削就是自己有問題。

社會是有階級的,公平的社會並不存在,要求自己比怪罪別人更難以忍受,而成功的人會選擇前者。

文章來源:商業周刊
最近有位父親是香港人、母親是台灣人,本身在台灣念完大學、在香港念研究所的7年級生,困惑著詢問筆者的意見,因為他不知道該在台灣還是在香港工作,一來是兩邊工作都不好找,另一個原因則是:「一邊是薪水低到不行,一邊是房租物價高得嚇人,我該怎麼辦?」

台灣高房價、通貨膨脹,擁有不錯的人力素質卻只能領到低薪資的問題,已存在數年之久,造成許多年輕人對未來感到無望。無論是白領階級或勞動階級的工作,紛紛選擇了出走,例如到新加坡當「台勞」,一直以來都是媒體熱議焦點。

人們移居乃自然現象,無需大驚小怪

為了求得更好的生活,選擇遷徙,這是自有人類以來,古今中外就存在的現象,只是從需要與自然環境搏鬥的叢林當中,演化為更是複雜的現代文明社會而已。

因此,面對這樣的問題,筆者的回答都會是:無論選擇待在台灣或是離鄉背井工作,其實只是一個人生的選擇,無關好壞,也不必大驚小怪。但除了薪資之外,以下幾點是在你做選擇時,必須考量的要素:

出國工作考量的要素


請計算房租、當地物價與醫療費用,與「看不見的天花板」等成本:

如果你真的想過一個理想的當地生活,首先請你認真地計算一下當地的房租、稅負、生活費、物價、醫療等費用,再衡量人家給你的薪資,是不是值得你離鄉背井,而不是直接比較「同樣的工作,國外給6萬元,而台灣卻只有3萬元」。

特別是你想去工作的地方,通常也是個房租與物價高漲的地方,例如香港或是新加坡,而且沒有你已習慣享受的健保。屆時扣掉房租和稅負,加上可能偶爾需要的醫療,除非你拿到的是相對高薪,否則也會讓你存不到什麼錢,而成為名符其實的「台勞」。這也是筆者在海外工作時,親眼所見的實際情況。

還有,因為你是外國人,人家給予國民的優惠待遇,並不一定適用在你身上,假設當地或該公司又有著種族意識、看不見的天花板等,往往都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不是能夠預期的。

請先問問自己能否受得了徹頭徹尾的國際性競爭:

你想去工作的地方,通常也表示那個地方具有豐富的工作機會和不錯的薪資,才會吸引世界上許多人願意離鄉背井到那裡,這也代表了那會是個異常競爭的地方。

以筆者待過的香港為例,其實就是一個非常競爭的城市,而且是24小時從裡到外、從工作到日常生活、全城性的國際性競爭,無論是從白領金融業到負責打掃的員工都一樣:來自世界上四面八方的人,跟你一起競爭職位、茶餐廳的位子、健身房跑步機的空位等。

如果你在中環,觀察一下跟你同樣在速度很快的噹噹聲交通號誌(催你趕快過馬路)的鈴聲中,高速行走的人是什麼模樣,你就知道什麼叫做國際性競爭。

如果你搭一趟香港地鐵,就可以知道相較之下,台北捷運的手扶梯速度有多麼的緩慢,就會知道什麼叫做競爭。如果在中環往半山的手扶梯上觀察,你就會發現有一堆經常一天工作至少超過15小時的banker還是lawyer,有空就在擠滿人的健身房裡面不斷揮汗運動,以保持健康的體魄和fit的外表,這時,你也會知道什麼叫做競爭。

如果妳懷孕了,記得趕快去找醫生、book醫院,否則會沒有地方生孩子。有了孩子,為了讓孩子進好的學校,就必須從念好的幼稚園開始,而香港好的幼稚園很多都會要求1歲半的小朋友,必須單獨跟老師interview,你就會知道競爭就是從娘胎就開始了。

然後你必須先問問自己,能不能接受這種徹頭徹尾的競爭模式。台灣人很多都是在「充滿人情味」的環境長大,其實十分欠缺國際性競爭,認為政府就是要照顧人民、人與人之間就是要相互關心和照顧、慢活、相互之間「凹來凹去」不要那麼的計較,才有人情味,這套你習慣已久的生活的模式和處事哲學,到了海外是不管用的。

請想想如果將來你要搬回台灣,你的海外工作對回到台灣的工作助益可能是什麼:

雖說「計畫趕不上變化」,但在出國前你必須認真思考,無論在海外待了多久、做了什麼工作,當有一天想要回台灣時,你在海外的工作對回到台灣的助益可能性會有多大。

例如,如果你選擇到新加坡的高級旅館當服務生,期望有一天回到台灣,就可用海外經驗當上某旅館主管,但事情往往不是如你所想。因為同樣在台灣旅館當服務生,或許他的薪水不到你在海外工作的二分之一,但他在這刻苦的階段中,若能把握機會學習如何管理旅館、建立自己的人脈、並得到上級主管的信任,屆時當上主管的是他,而不是與台灣斷開數年關係、只有個海外工作經驗卻完全不知道人家內部如何管理的你。

台灣現在的大環境的確存在許多不公,亟需變革,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馬上改變的事。在此同時,筆者認為,如果你有機會到海外工作,其實是好的選擇,畢竟搬到一個不是使用自己母語、生活文化法律社會環境、消費水平也迥然相異的地方,對你產生的衝擊,其實是人生很棒的學習,且是其他經驗難以替代的。

但不要僅僅因為海外的薪資比較高,就立下出走的判斷。請好好思考上面幾點,衡量在當地所拿到的薪資,是否真的值得你接受挑戰,再下決定吧。

2014-02-20

Think Different







這這廣告太棒了,一定要看到最後



Here's to the crazy ones.
The misfits.
The rebels.
The troublemakers.
The round pegs in the square holes.
The ones who see things differently.
They're not fond of rules
And they have no respect for the status quo.
You can praise them, quote them, disagree with them
disbelieve them, glorify or vilify them.
About the only thing that you can't do is ignore them.
Because they change things.
They invent. They imagine. They heal.
They explore. They create. They inspire.
They push the human race forward.
Maybe they have to be crazy.
How else can you stare at an empty canvas and see a work of art?
Or sit in silence and hear a song that's never been written?
Or gaze at a red planet and see a laboratory on wheels?
We make tools for these kinds of people.
While some may see them as the crazy ones, we see genius.
Because the people who are crazy enough to think that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 are the ones who do.



向那些瘋狂的傢伙們致敬,
他們特立獨行,
他們桀驁不馴,
他們惹是生非,
他們格格不入,
他們用與眾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
他們不喜歡墨守成規,
他們也不願安於現狀。
你可以讚美他們,引用他們,反對他們,
質疑他們,頌揚或是詆毀他們,
但唯獨不能漠視他們。
因為他們改變了事物。
他們發明,他們想像,他們治癒,
他們探索,他們創造,他們啟迪,
他們推動人類向前發展。
也許,他們必需要瘋狂。
你能盯著白紙,就看到美妙的畫作麼?
你能靜靜坐著,就聽見美妙的歌曲麼?
你能凝視火星,就想到神奇的太空輪麼?
我們為這些傢伙製造良機。
或許他們是別人眼裡的瘋子,
但他們卻是我們眼中的天才。
因為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
才能真正的改變世界。






靠太陽發財的表弟








錢灃 評:
這是個很棒的案例學習,大家都知道太陽能是很棒的清潔能源,卻無力發展,因為光是放在屋頂的裝置就要十多萬,省下來的電費只有幾百元。這樣就被打敗了嗎?

有人反過來思考,我免費幫你裝太陽能板,你付我電費,我保證電費一定比台電低......你看,有沒有誘因!你想不想裝?

運作這套獲利模式的人,就是最近很夯的特斯拉汽車鋼鐵人的表弟,我們看看下面這篇文章,你一定有所收獲。


Elon Musk
2004年,Lyndon Rive在一輛房車里,正前往Burning Man狂歡節,此時他表哥給了他五字箴言:
“未來看太陽。

他表哥是Elon Musk,他的建議創造了一家價值50億美元公司,正重塑美國人獲取電力的方式。

那次房車旅行發生在Rive僅僅27歲的時候,當時他已經是硅谷IT公司Everdream的聯合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了。這家公司向小企業出售桌面管理服務。企業經營的很不錯,但Rive心理始終有一個空沒有填滿。

“就好像有個bug要修復一樣,這個bug就是我們必須改變通過化石燃料獲取能源的方式,”今年夏天他在曼哈頓喝咖啡時說。“我們就是需要。”他說得很堅決。

一直以來Rive就十分崇拜他的表哥Elon Musk,后者是億萬富翁,Paypal、SpaceX和Tesla的聯合創始人。不像Musk,Rive不是個發明家,也不是技術天才。他沒上過大學,在南非時差點被所在的高中開除。當初他也不是通過技術實力獲得美國visa的,而是通過自己的水下曲棍球技術,這是項很少人知道的運動。

而他一直就對非傳統商業機會感興趣,和Musk一樣,喜歡面對一些看起來不可能的挑戰。所以當Musk提到太陽能時,Rive對這個建議很認真——盡管他對太陽能市場所知甚少。

9年后Rive已經成立了一家公司,SolarCity,對美國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電力行業產生威脅。他們為住宅提供比電費還要便宜的太陽能電池板,這樣SolarCity迅速成為美國最大的住宅太陽能安裝者。在其它太陽能初創企業不斷掙扎甚至破產時,SolarCity的規模幾乎每年增長一倍。自2012年上市以來,它的市值已經翻了四番,使其成為Tesla以來最熱的清潔能源股。

Rive在SolarCity僅擁有4%的股份,目前價值約2億美元。盡管股價飛漲,但公司還未盈利,不過卻已經給Musk帶來了10億美元,他是董事長和最大股東。如果Rive達到自己設立的目標——未來5年擁有100萬名用戶——他很可能和表哥一樣加入美國人富豪榜。

當Rive開始學習太陽能時,美國的太陽能住宅市場很小而且很分散,多數都是由本地安裝者安裝的,他們與水管和園林綠化企業的關系勝過硅谷的初創企業。在一個小行業會議上,Rive說,“我們不斷問關于創新的問題:‘你如何改變?怎樣加速普及?’而沒人可以回答。”

Rive回憶當初所想:“這就是我的比賽——太棒了。我們開始吧。”

太陽能面板企業都不蠢,普及的障礙是真實存在的。太陽能面板很貴,安裝起來還需要時間和人力。政策和補貼在每個城市每個州都不一樣。多數美國人認為自己負擔不起太陽能,盡管他們其實想要。長遠來看太陽能確實可以節省費用,但一次性的花費很大,設備、安裝、許可的費用加起來高達20000美元。Rive接觸的硅谷風投機構不感興趣。做為一項商業,太陽能面板安裝量就是無法形成規模,他們這樣表示。

  從12歲就開始的商業生涯

Rive沒有理會他們的警告——或許是由于天真,他現在說,不過也是因為他從小就擁有的固執的自信。做為脊椎按摩師(父親)和教授按摩的老師(母親)的兒子,Rive的商業生涯從12歲就開始了,那時他給歲數是自己四倍的大人教社交舞。17歲時就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出售針對關節炎、便秘、和其他疾病的順勢療法。他采用了網絡營銷模式,雇傭他母親的客戶和他們的朋友作為銷售人員。收入源源不斷,最高達20000美元每月。很快Rive由于花太多時間在商業上,公立學校的校長威脅要把他開除。

不過Rive一直就不擅長校內的學習,他有閱讀障礙,現在他賺的錢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名大學畢業生所能期待的數目。可是,他賣了自己的天然療法事業,移民到美國去了。在美國他和哥哥Russell一同創立了Everdream,后者是IT商業的專家。到Rive去Burning Man的那趟旅程時,Everdream已經開始吸引IBM、WebEx和Dell這些巨頭的注意了。Rive在2006年離開了這家公司,它在2007年被Dell收購了。

在Musk巨額投資的幫助下,Rive在2006年和另一個哥哥Peter一起創立了SolarCity。同樣的,Peter提供技術,而Rive帶來遠見。Rive發現人們對于突然要為自己已經擁有的服務投入大筆資金感到不舒服,于是他推出了一個模仿現有服務的模式。SolarCity不賣太陽能電池板,而是免費為人們安裝到屋頂,然后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每月把電力賣給用戶,這樣用戶原有的生活保持不變,但使用的能源卻變成了太陽能,而SolarCity也實現了安裝量。幾年間,它還加入了其它的方案,包括與汽車公司類似的租賃協議。很多情況下,特別是像加州這樣陽光充足的地方,用戶最終付出的費用甚至比沒有裝太陽能的時候還要低。

近些年,有一些初創企業采用了類似的商業模式,包括SunRun、Sungevity和SunPower,不過SolarCity擁有的市場份額最大,為26%,而且宣布已經擁有了規模經濟,現在它雇傭自己的員工來安裝并維護太陽能電池板。這種模式的負面之處在于它的發展需要巨額資本,好處是可以建立完整的服務品牌,用戶可以識別并信任,就像既有硬件又有軟件的蘋果,或是Tesla,既做汽車,又直接把它們賣給消費者。

  重要的是使命

2012年SolarCity上市時,投資者對其前景存有爭議。它增長迅猛,大家都同意,而住宅能源市場也很龐大,不過到現在它還是把所有的收入投到增長和雇傭上面。自IPO以來,SolarCity的股價從8美元增長到現在的超過60美元。Rive表示他的公司每天雇傭10個人。

如果繼續以現在每年40%的速度增長的話,美國太陽能產業將產生數十億美元的價值。當問及SolarCity最終會做到何種程度時,他沒有猶豫。“我認為它會成為美國最大的電力公司,”他說。


如果出現了垮臺的局面——如果用戶不再鐘情它的商業模式或是在費用支付上違約,如果一些太陽能電池板出現缺陷,或是如果能源價格出現大轉變,使得太陽能的價格變得不具競爭力,就像十年前的那樣——Rive和SolarCity可能會失去一切。當然,Rive仍然自信滿滿。而且他堅持自己的目的不是賺錢。“如果我要的是錢,老早我就會套現,”Rive說。“重要的是使命。

Amazon來台賣雲










  • 2014-02-20 08:07
  •  
  • 時報資訊
  •  
  • 【時報-台北電】
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及雲端服務公司亞馬遜(Amazon)正式進軍台灣市場,將在第一季成立辦事處,主要推廣的業務是亞馬遜雲端服務(Amazon Web Service,AWS),恐會衝擊到目前在台灣提供公有雲服務的中華電信、神通及微軟等公司的業務。
亞馬遜最主要的業務包括有B2C電子商務、雲端服務、電子書Kindle等等,去年傳聞亞馬遜將來台灣成立分公司,該傳聞於本週內證實,根據經濟部的工商登記資料顯示,台灣亞馬遜網路服務公司的資本額為3,485萬元。
亞馬遜此次在台灣成立辦事處,僅為了推廣亞馬遜雲端服務(AWS)業務,至於B2C電子商務、電子書等業務,並不在辦事處的業務範圍內。昨日亞馬遜已發出新聞稿說明將在台灣設立辦事處。
亞馬遜雲端服務(AWS)主要是提供公有雲,以彈性的硬體租賃、CPU、流量、頻寬等,讓客戶可以透過租賃的方式使用。相較於去租賃機房及頻寬,AWS的服務具有彈性及擴充性,吸引不少新創公司成為其客戶。台灣的客戶還包括有合勤科技、群暉科技、年代網際事業、研勤科技、科盛科技及友訊科技等。亞馬遜將在台灣力推AWS雲端服務,對於台灣暨有的業者,如中華電信、神通、微軟等,是否會因業務競爭而形成排擠效應,或市場重新洗牌,值得關注。但業者則是表示,歡迎亞馬遜來台灣,一起把雲端服務的餅做大。(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何英煒/台北報導)

2014-02-19

買房怪談


今天直接談實務,現實與限量,都是殘酷的。


今天想到哪就寫到哪。

要準備多少錢買房呢才夠?起碼一百萬起跳。
夫妻收入各22K計算,買350萬房,貸款7成,利率2%,每月本利繳約12,394元(房貸不超過總收入3/1)。

先別酸說沒有這樣便宜的房子,這例子重點是,買房前先算算手中的籌碼,在去找適合房子,別隨媒體一天到晚罵房價,明明錢夠買頭又大頂級車,卻偏偏往賓士跑,自找麻煩。

有350萬的房嗎?絕對有,臺北市就算了,在臺北存錢買房是神話。雖然文茜姐說居住是人民基本權益,但人類史上沒有任何政客對高房價有免疫力,所以~覺悟吧!

我們不買帝寶,豪宅跟我們無關,我們瞄準是中古屋、公寓大樓、新成屋、市郊區.....

買房看等級,iPhone貴還有小米可選,房子也一樣,如果你堅持非市中心不可,這是犯賤,請按上一頁。

貸款要怎麼問?

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多問、多看、多比較,抄筆記,最好從開過戶的銀行問起,跟銀行業務約好時間跑一趟,把買賣合約給他看,見面三分情,展現你的誠意。

每家銀行有自己的產品,每位業務有他的權限,公私立銀行有不同房貸額度,公務員有特別優惠貸款,任職五百大企業銀行有優惠想找最有利的貸款條件就是~~勤問~~

PS:
還沒確定向哪家銀行貸款前,千萬不要讓銀行拉聯徵,拉了就有記錄,超過三次第四家銀行會翻白眼把你拒絕掉


貸款條件怎麼談?

銀行怕你,你也怕銀行,摸不清對方底細前誰也不信誰,銀行業務要業績,你要高額低息,跟相親一樣,你要大奶她要高富帥只有座下來喬不會有遺憾。

銀行是講規矩的地方,錢給的多或少......看過半澤直樹吧,面對銀行要充分表現自信,半澤老爸跪舔大河田,只會讓銀行逃得更遠更快。

把全身家當秀出來

俗話說財不漏白,可是去銀行辦貸款要像AV女優被看光,你的公司是不是五百大企業,你的存款、薪轉、汽車、機車、黃金白銀、婚戒、甚至是你老爸棺材本.......你有什麼就秀什麼,如果你在銀行眼中像頂X魏老闆那麼有料,貸到的錢會讓你做夢也會笑,現實嗎?當然~銀行又不是救濟院。




認識銀行業務有比較優嗎?

當然有,如果洽談中銀行業務跟你推銷產品,在你能力範圍內就跟他買,要求他要幫你跟公司談妥貸款條件,他要業績你要錢,各取所需大家開心。

自住戶與投資客的差別

自住怕買貴,投資客怕買不到,為什麼?因為台灣房子是拿來投資的商品不是用來住人必需品(供過於求)

投資客透過房地產拉高槓桿套利,自住戶天天喊高房價讓投資客增加成本。

你說居住正義在哪裡?~別傻了,兩個都是共犯,只有無殼蝸牛才是受災戶。

無殼蝸牛的成本?

政府推首購貸款利息優惠,大約在1.72%左右,條件是你或配偶名下不得有任何房產,若其中一位持有,夫妻倆沒有首購優惠。

正常情況下房貸能拿到總價75%最多83%,想高過這比例建議你家附近土地公去拜一下,祈求好運降臨。
PS:有錢給你就偷笑了。

投資客成本?

投資客對利率不是很在乎,只在乎能借到多少錢,因爲獲利只要超過利息跟營運成本就可,核貸金額高低關係到投入成本所以非常重要。

台北市已經被投資客放棄了,漲幅太小不合乎經濟效應。

頭期款要準備多少?

剛說過最少一百萬以上,對自住戶來說,房子是拿來住的,前陣子看到有人為買房過出家人的生活,連小孩也跟著一起六根清淨,何苦呢!

如果夫妻倆收入加起來連繳房貸都成問題真的不要買房,長輩說有房司有財,跟鑽石恆久遠一顆就破產一樣胡扯,那些都是商人的把戲,記住房貸最好不要超過收入3/1,這是有根據的。

錢灃身邊有人光房貸就占收入80%,他必須祈禱出門沒意外,平時不生病,否則下場會很慘,月入五萬的他若不買房可以過的爽爽的,偏偏想不開,不找低總價房,這種人還蠻多的。

當包租婆好嗎?

重點,房租行情跟著薪資跑,房價跟資金跑兩者大不相同

台灣薪資低房租拉不高,房租高沒房客,尤其是臺北,若你想當包租婆,多隔幾間房多賺點,建議你做長期的,所謂長期是指5年以上。

另外,隔套房會有樓地板承重增加可能會漏水問題,容易被樓下檢舉要破財消災得不償失。若真的要隔房,最好在5房以下,不要貪心。

買房地點離工作越近越好?

個人覺得買房遷就工作地點是很蠢的事,除非你工作很穩定,一輩子奉獻在這家公司退休,現在換工作跟換衣服一樣家常便飯,房子不像帳篷帶著走,孟母三遷是傳說,別當真。

房價若適合買遠一點也沒差

信義區以前是什麼?墳場啊!!!
現在是什麼?~豪宅區!
風水輪流轉。

如何知道房價會跌?

去觀察法拍屋數量吧!法拍數量多房價不會高,相反的,法拍屋數量少便宜房子也會少,因為法拍數量代表買方勢力的強弱。

法拍屋相關新聞:市場反指標,法拍屋市場急凍

市場永遠分成兩派,有買方跟賣方,不可能全是買方也不可能都是賣方,有兩派市場才會有價差。所以買賣兩方勢力強弱會左右價格高低。

如果市面上大樓2F~3F庫存越來越多也是房價跌的訊號,2~3F這麼好賣的房子竟然有庫存,代表買方弱,賣方資金若緊張肯定降價求售。

房仲物業比

這個比較難了解,要跟房仲熟一點才知道。房仲業務平均手上只有4間房可賣,代表缺貨,房價降不下來,平均3間以下會暴漲,從3間又降回4間要小心了,平均高於6間代表買方弱掉,房價可能會下修。這是供需問題。

預售屋決定行情

預售屋反應建商成本,你家附近若有新建案,去問問行情順便喝咖啡,就知道你家大概值多少,相反的,若預售屋行情跌,你家不會漲。


先寫到這......